如果谈起中国的绘画艺术,人们谈到的第一个就是清明上河图。那么,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呢?其中的细节、技巧,又有哪些值得探讨之处呢?
清明上河图,原名《清明上河图卷》,也称《《清明上河图》耕读图》,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,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作品总长528.7厘米,高度24.8厘米,共十二个卷轴。它是北宋长宽比例大约为十五比一,以水墨为主的纸本图画,宽横形轴,描绘了横跨汴京的东京大街上人们在清明节时的繁华景象,生动地刻画了市井百态,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。
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。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,张择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画家,他的山水画、人物画、花鸟画等都备受赞誉。张择端在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既描绘了社会的繁华,又通过各个细节,展示出当时的民俗风情,如打狗器、杂耍、冷热饮食、舞狮,更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面貌。